農村金融頻道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農金頻道要聞

金融行業(yè)碳賬戶互通再升級

05-27  來源:農村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楊怡明

    金融行業(yè)碳賬戶互通再升級。日前,中國銀聯(lián)“低碳計劃”平臺與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設銀行”)碳賬戶全面互通,全面實現(xiàn)低碳場景共建、低碳權益共享,進一步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中國銀聯(lián)與商業(yè)銀行合作并非首次。去年10月,中國銀聯(lián)宣布與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開展合作,打通中國銀聯(lián)“低碳計劃”與“中信碳賬戶”服務,并表示下一步將深化生態(tài)合作,聯(lián)合商業(yè)銀行進一步豐富銀行碳賬戶的內容,拓展應用場景。

    在受訪專家看來,中國銀聯(lián)與商業(yè)銀行的合作是打通機構碳賬戶平臺的有益嘗試,為更大范圍統(tǒng)一碳賬戶平臺提供了豐富經驗。

    銀行加速布局個人碳賬戶平臺

    個人碳賬戶本質上不是金融賬戶,而是一個記錄個人碳減排量的登記簿。個人碳賬戶通過記錄市民衣、食、住、行活動中的低碳行為,例如“少開一天車”“使用電子票據代替紙質票據”等行為,量化為碳減排量計入個人碳賬戶,反映出每個人的碳減排貢獻,并通過引入虛擬獎勵、排名、權益激勵等形式,鼓勵個人主動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個人消費端減少高碳行為。

    近年來,銀行機構加速布局個人碳賬戶平臺。目前,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機構已上線個人碳賬戶平臺。以建設銀行為例,“低碳生活”是建設銀行于2022年初推出的個人碳賬戶服務,通過采集個人客戶“金融+非金融”24類低碳行為數據,核算碳減排量,評價減碳能力,開展碳普惠激勵,以金融力量助力“個人綠色足跡”計量基礎設施搭建。截至目前,“低碳生活”已為700萬用戶提供了16億次碳減排核算服務,累計帶動碳減排量超3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銀聯(lián)近年來也推出全民云閃付“低碳計劃”平臺,用戶在銀聯(lián)覆蓋的公交地鐵、單車出行、步行、線上點餐等20個綠色場景完成支付或產生綠色行為,即可獲得綠色能量獎勵,并實時累積碳減排量。

    本次中國銀聯(lián)與建設銀行的合作將會為用戶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綠色消費體驗。

    據中國銀聯(lián)相關負責人介紹,用戶通過“低碳計劃”小程序進入“銀行碳賬戶”入口,選擇“建設銀行”,完成碳賬戶的開通及綁定,通過雙方碳賬戶的雙向認證,即可一鍵完成綠色能量的互兌,同時享受由中國銀聯(lián)與建設銀行提供的多重優(yōu)惠及福利。

    “這一合作豐富了碳賬戶積分的用途,能夠給擁有碳積分的用戶更多的兌換選擇,既有利于用戶使用碳賬戶,也有利于銀行增強獲客能力。”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說。

    “這一合作也將為其他金融機構帶來積極影響,推動更多金融機構加入到碳賬戶互聯(lián)互通的行列中來,共同推動綠色金融發(fā)展。”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補充說。

    打破“各自為營”局面

    值得關注的是,現(xiàn)階段,各金融機構之間個人碳賬戶存在獨立分散、無法互通等問題,這意味著開設了碳賬戶的用戶通過綠色行為攢的積分只能在各家機構單獨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戶積極性。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表示,當前商業(yè)銀行個人碳賬戶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部分機構個人碳賬戶所采用的計算規(guī)則不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且個人碳減排數據來源不夠全面,無法支撐對用戶所有的生活和消費行為的碳數據進行核算。二是個人碳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碳賬戶,且不同機構的碳賬戶平臺并不互通。

    楊海平進一步稱:“商業(yè)銀行圍繞碳賬戶的權益、產品和服務還有待進一步豐富,碳賬戶營銷功能、獲客活客功能及服務功能尚待提升。”

    在盤和林看來,個人碳賬戶積分價值不高、用途相對局限,導致用戶對碳賬戶相關業(yè)務沒有熱情,所以要想提高用戶對碳賬戶的參與度,還應進一步提高碳賬戶積分的價值,讓用戶“有所獲得”。

    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打破碳賬戶之間“各自為營”的局面,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行業(yè)合作,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和規(guī)范,進一步促進碳賬戶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

    中國企業(yè)資本聯(lián)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首先,應將不同金融機構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數據平臺,以便更好地了解個人的碳排放情況。其次,需要制定統(tǒng)一的碳足跡計算標準和方法,以確保不同金融機構的計算結果能夠相互比較和驗證,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加透明、可比較的碳減排服務。“銀行機構還應積極開發(fā)更加智能化的碳減排產品和服務,如碳積分、碳金融等,并加強碳足跡核算和管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柏文喜說。

    盤和林表示,可以考慮建設碳賬戶下行業(yè)協(xié)同生態(tài),不僅是中國銀聯(lián)和個別銀行的合作,也可以是多家銀行之間碳積分的通用,而碳賬戶也要嘗試連接更多消費場景,更符合用戶的偏好,使其成為一項用戶能夠實實在在獲得的優(yōu)惠。

    在鄭磊看來,金融機構應加強與政府、企業(yè)等各方合作,共同建立碳賬戶體系和標準,在此基礎上加強宣傳推廣,提高公眾對碳賬戶的認識和了解,推動綠色消費觀念進一步普及。

(編輯 張博)

農金頻道側欄-證券日報網
  • 《農村金融時報》電子報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