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微信

證券日報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汽車頻道 > 汽車行業(yè) > 正文

車企跨界角逐“人形機器人”賽道 業(yè)內稱或仍面臨一定技術壁壘

2024-11-18 20:54  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馮雨瑤

    11月份以來,市場上有關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消息不斷。11月15日,長安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宣布,將在機器人領域開展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tài)機器人等相關產業(yè)布局。按照規(guī)劃,長安汽車將在5年內投入超500億元,2026年前推出長安飛行汽車產品,2027年前發(fā)布人形機器人產品,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11月4日,網上流傳關于“賽力斯將開展人形機器人業(yè)務”的相關信息。盡管賽力斯隨后辟謠稱,沒有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有關人形機器人方面的合作,但公司股價因此拉升,為其估值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人形機器人是未來人工智能的一個應用方向。”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它可以替代人力,從事很多工作,包括在工廠里輔助生產、在醫(yī)院做護理等,其市場前景很大,已成為科技領域追逐的熱門方向。”

    掌如研究院院長何基永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具體來說,人形機器人對車企的業(yè)務加持主要體現在提高品牌形象、拓展業(yè)務領域、創(chuàng)造新的收入來源等方面。”

    車企跨界角逐“人形機器人”賽道

    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yè)的不斷向前演進,跨界入局該領域的車企逐步增多,且大多通過投資或自研的方式入場。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有特斯拉、奇瑞汽車、小鵬汽車等車企,宣布了自研人形機器人的計劃。11月6日,小鵬汽車在廣州正式發(fā)布了其自主研發(fā)的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目前,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汽車的廣州工廠投入實訓,主要參與小鵬P7+車型的生產流程。據小鵬汽車官方透露,Iron未來將主要聚焦于工廠自動化、門店服務等領域,旨在通過智能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此前,奇瑞汽車在CEO大會上展示了一款全新的人形機器人。據了解,該機器人前期更多還是以展示為主要目的,第一階段是先進入門店做導購。

    基于人形機器人的發(fā)展前景,也有不少車企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加大投資。例如,在人形機器人初創(chuàng)公司——逐際動力的A輪戰(zhàn)略融資中,領投方包括上汽集團旗下私募股權投資平臺尚頎資本。出手較為頻繁的還有北汽集團旗下的北汽產投等身影。

    去年8月份,比亞迪宣布對人形機器人公司智元機器人進行近200萬元的投資,這也是比亞迪首次押注人形機器人領域。比亞迪的投資目的在于讓機器人進入工廠,通過調整大模型實現自動裝配等功能,與汽車制造進行聯(lián)動。

    不僅是車企,同樣身處汽車產業(yè)鏈上的汽車零配件廠商也開始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10月份,北特科技發(fā)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江蘇北特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冊登記手續(xù),并已取得了昆山市數據局頒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

    技術壁壘有待突破

    從目前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看,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于“在工廠打工的場景”,如參與工廠的零部件裝配等工作,或者是在線下門店,通過精準捕捉并深刻理解顧客的語言交流內容,從而進行高效、流暢的溝通與信息輸出,無論是解答顧客關于車型配置、性能參數的詳細詢問,還是提供個性化的購車建議,都能樣樣精通。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了傳統(tǒng)的汽車制造和銷售業(yè)務,車企還可以通過布局人形機器人拓展到機器人制造、物流配送、醫(y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領域,從而拓寬業(yè)務范圍和市場空間。”

    根據花旗銀行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的規(guī)模將達到驚人的7萬億美元,而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將達到6.48億臺。在業(yè)內看來,車企具有強大的機械制造能力及研發(fā)實力,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具備一定基礎優(yōu)勢。但不可否認,車企進入該領域也面臨一些技術壁壘。

    鄭磊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械設計、傳感器技術等,這些技術需要大量的研發(fā)投入和積累。“車企通常沒有這些技術,從頭開始的話,是一個挑戰(zhàn)。”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市場前景很好,但是產業(yè)尚處于萌芽期,市場需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越來越多家企業(yè)加入布局,存在泡沫化的風險。”

    “具體來說,人形機器人的發(fā)展已經有四十多年,目前在關鍵技術上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如行走穩(wěn)定性、高精度傳感器技術、交互自然度等。”在張孝榮看來,這些技術難題的攻克難度和所需時間難以準確預估,可能導致行業(yè)發(fā)展不如預期。許多人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仍處于訓練特定任務的階段,與非人形機器人的差距并未拉開。

    “國內車企要進軍人形機器人,需要面臨海量資金的挑戰(zhàn)和AI技術的挑戰(zhàn),尤其是在AI技術方面,車企不僅要有先進算法、先進的算力,還要有大量的數據積累,這些壁壘的突破難度很大,也是影響企業(yè)布局人形機器人項目發(fā)展的現實風險。”

    張翔也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yè)尚不成熟,同時也不是車企的主業(yè),跨界該領域不僅需要高投入,也面臨較長的開發(fā)周期。車企布局該業(yè)務,難免會有技術方案實現不了,面臨研發(fā)失敗等風險。”

(編輯 上官夢露)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戶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